权利的模样——南薰殿历代帝后肖像艺术展
名称:东汉西王母画像砖
作者:佚名(汉)
创作时间:东汉
【资料图】
大小:40.3x45.5 cm
收藏机构:四川博物院
艺术时期:汉代
名称:历代帝后像轴之二十一
——宋仁宗后坐像轴
作者:佚名(明)
材质:绢本设色
大小:纵172.1cm,横165.3cm
收藏机构:台北故宫博物院
艺术时期:明代
名称:历代帝后像轴之一
——五帝图(伏羲、尧、夏禹王、商汤王、周武王)
作者:马麟
材质:绢本设色
大小:纵249.8 cm,横112 cm
收藏机构:台北故宫博物院
艺术时期:宋代
名称:历代帝后像轴之五十八
——明英宗坐像轴
作者:佚名(明)
材质:绢本设色
大小:纵110.7cm,横76cm
收藏机构:台北故宫博物院
艺术时期:明代
如果说武梁祠堂画象还不能直接展现这种联系,那么将其与东汉时期的《西王母画像砖》、宋代帝后图、明代帝后图放置于一起便能明显地看出这种联系。
在帝王肖像图中,坐像并不少见。例如在唐代阎立本的《历代帝王图》中就有三位帝王肖像为坐像,但其形式均为卷轴,但呈现出“偶像型构图”的趋势。
那什么是“偶像型构图”呢?
偶像,想必大家都能了解。偶像型构图按照巫鸿的解释就是“将神话人物放置于画面中心,以便于接受信奉者的崇拜。”
这种偶像型构图必然建立在其神话人物故事体系的成熟,为了突出中心神邸,从而淡化叙事,构建出纯粹的神话人物形象。
名称:历代帝王图
作者:阎立本
材质:绢本设色
大小:51.3cm x 531cm
收藏机构:波士顿美术馆
艺术时期:唐代
偶像型构图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更加纯粹地表现神明形象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祭祀的需求。兴安元年(公元452年),北魏文成帝按其身样和形象在平城里雕造石像。“兴光元年秋,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,为太祖已下五帝,铸释迦立像五,各长一丈六尺,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。”
文成帝如此不计代价塑造五帝像(道武帝,明元帝,太武帝、景穆帝和文成帝)便是要借助佛教造像的形式来展现帝王的神权与威严。
[ 文/编 《弘雅书房》
编辑部:彦青]
关键词: